当前位置: 法院执行 -> 执行工作动态

“云执行”帮助中国法院打破疫情期间“执行难”

发布时间:2020-02-28 12:40:59


    “我以为案件要疫情过后才能执行,没想到,今天上午对方的执行款已经通过微信转给我了。”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,一起借款合同纠纷案的申请执行人朱某惊喜地说。

  2月17日,定远县人民法院执行法官宋广胜在利用查控网控制财产的同时,通过电话沟通、微信调解,以及移动执行APP和在线网络冻结等手段,成功执结了6起案件,为申请人执行到位10万余元,其中就包括朱某的这起案件。

  中国正处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期,在各地法院,“互联网办案”成为保障公民诉讼权利的重要措施,案件执行也同步转移到“线上”,打破了因疫情防控而导致的“执行难”问题。

  定远县人民法院统计显示,自2月2日以来,该法院共执行立案166件,结案17件,结案标的额205.2万元。利用“总对总”查控系统进行网上查、扣、冻财产200余次,冻结被执行人存款266.3万元。

  “利用网上办案系统和信息化手段,推行网上立案、查询、调解、开庭、执行,各级法院一手抓疫情防控,一手抓执法办案,为诉讼参与人提供便捷高效的诉讼服务,满足群众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司法需求。”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董开军说。

  通过互联网开庭,安徽省高院先后审理了标的额达3700万元的追偿权纠纷上诉案,标的额达7000余万元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上诉案等大案要案,及时有效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。

  无现金支付的普及也让基层法院推广“不见面执行”更轻松、便捷。

  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2月20日便运用“互联网法庭”对一涉劳动报酬系列案中的4起案件进行线上执行,总标的达900多万元。

  由于当事人无法亲自进行身份认证并书面提供银行账户,普陀区人民法院采用短信、在线认证等方式保障资金的安全运行,让当事人足不出户,也能领回劳动报酬,从立案到发放款项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。

  海南是中国目前最大的自由贸易试验区,将于今年正式启动自由贸易港建设。面对新冠肺炎疫情,为给自贸(区)港建设和依法防疫提供法治保障,海南各级法院的司法审判活动并没有停歇。

  2月23日下午,海口市龙华区法院法官钟文渊利用远程视频,依法公开开庭审理了一起虚假销售口罩诈骗案,依法判处被告人夏某有期徒刑十一个月,并处罚金人民币6000元。

  “各级法院在疫情防控期间,通过信息化手段开展审判执行工作,实现了疫情防控与审判执行‘两手抓、两不误’,同时我们正围绕‘自贸港法院建设’开展调查研究,为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贡献法院力量。”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陈凤超说。

  在安徽铜陵,被执行人赵某未按照之前达成的和解协议履行。2月21日,执行干警督促赵某将执行款通过微信支付给申请人,申请人收款后通过微信反馈给执行法官,双方当事人全程“零接触”执行完毕。

  “疫情期间我们实行这种不接触的‘云执行’方式,可以及时消化解决案件,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益,维持社会稳定。”铜陵市郊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常乃贵说,“线上执行有效节省了人力和物力,这对未来的工作也是一个启发。”

文章出处:中国法院网    


关闭窗口